西安印象
文 / 李发模
1
西安之“安”,是不是
收购天下人心的金币?
如若不是,中外目光擦亮的
那天生丽质,何故
总让游客似新郎,揭起红盖头
惊艳宝盖下那妙龄“女”子
且充满了爱意
西安之“安”,是一枚玉玺
以民心铸就
盖红盛世
2
老周、老秦、老汉、老唐
四老展开各自的兴衰
听今人话说沧桑
品味得失
王气也渐渐现代起来
把一个民族的神话与启示
亮在阳光下
天空高朗,人心向善
历史也是一个乖孩子
3
把秦皇汉武穿在身上,最贴身的
是盛唐
盛唐是一身细软,适宜于
诗意酒浪
一身山光水色花香鸟语
醉了,好醉酒当歌
相思,让离愁凉爽
4
历史的回音声声喊:“长安”
现实的名字响响叫:“西安”
一个“安”字
中国人、地球人、古人、今人
谁内心不轰轰叫,轻轻唤……
喊一声“长安”,安日月在天
养云飞霞卷
叫一声“西安”,安山水于地
种花好月圆
古之历朝帝都哟,国之心脏
啊!长安
今之力挽未来之大腕哟
啊!西安
大大的“安”字安民安天下
壮“杭唷杭唷”,柔“关关睢鸠”
诗意华夏,声声“嘿哟嗨”
天长长,盛世天时地利
地久久,诗唱国泰民安
5
美酒洗过的眼色,应该是
消过毒的月光
诗意净化的长安,理应是
鲜花可托付的太阳
将属于月光的眼色,和
属于太阳的意象,以及
属于自我的那颗心
融入日月星辰
我想说,其浩歌与低吟
既可壮人类精神
还可奶养上苍
6
播我在古都,春种一粒粟
耘我在西安,汗滴禾下土
开秦汉之花
结盛唐之籽
给后世以盘中餐
我精神的谷粒,哪怕
仅是一碗小米粥
7
想提一些贵州的山,装点西安
八百里平川
想分一些平川,带给多山的贵州
增添些平坦
我还想,带点儿周礼、秦皇汉武
盛唐景象
给我贵州乡民,告诉家乡的山水
多些繁华,少些偏远
众山如握,想把世界握在手里
除了山势的雄壮,还需要
襟怀的宽阔与坦然
想贴近雁塔,抱定“长安”
结一分佛缘
许一个心愿
以一生清白之有限融入无限之
肃穆,站起
一个龙族子孙的尊严
答女儿的一段话
文 / 李发模
艺术,是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在物质生活的这一世界创造精神生活的另一世界。汉代的“天人论”,宋代的“心性论”,儒学经典的“礼乐论”,至今时尚的“情欲论”,都直指人心。人的心、性、自我……从人至天理,再返回人。人类文化滋养也在并吞着世界,就文学而言,语言成了实在。科技改善着人的生活,其间,生存与生活的“状态”,正如人文的从“点”到“面”,而科学的由“点”而“线”。我想,至高仍是“回归自然”,即“人的自然化”,亦即“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就我的创作而言,由感性而理性,从“理欲为情”之言志、抒情、哲思,其情感的符号,言志的逻辑,哲思的形式,我仍处于寻寻觅觅的途中。人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动物的本性而来。然,人又是环境与社会中的人……在中国,人从人而神(传说),先是于巫术礼仪中巩固,于文学艺术中丰富。我的《傩神赋》是在表现人至神这一过程,于此过程中的眼睛与眼神有不同的微变,亦即“易”。眼晴:涉及光、暗、体、色、形、位、远近、动静。眼神:则内涵情感逻辑,主观印象。正如字画里的线条是人创造出来的“抽象”逻辑。同时,线条又要借助情感与心境的色块,抵达情与宇宙同在。
就文艺而言,文艺家的神思之问,是否也像孔子曾问:“汝安乎”?而屈子叹曰:“路漫漫兮”……子昂“沧然而涕下”再《论语》“卑之无甚高论”,其间的审美、玄思、融汇……正是人文与科学追求的境界。就中西而言,涉及“价值性”与“工具理性”。家是什么呢?男人是墙,女人穿墙而入乃家。你看“家“字,宝盖上那一点如放在“豕”的腰部,是“冢”。从以上象形文字看,阴阳,是从母系到父系,爸爸妈妈又是父系并肩母系。但,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最崇拜的神还是“我的妈呀”,我的上帝是父母与祖先,亦即“生我的”、“我生的”、一脉相承的。中国人的神龛是香火,庙宇是“故乡”,参拜是“乡愁”,需要的是悟性。
西方的上帝是解构……
东方的悟性,一是“心”术不可得罪天地。二是祖之“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文化中,文艺是一种气象、喜忧。方块字就像四合院,道生一乃万里长城,护国卫家。中国文化的人文生态,是“知行合一”,中国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类似于中医捉摸脉,是摸人心理,言词似抓药治病,与西医的解剖不同。科学在文化之下,文学在宗教之侧,二者“益义相济”。当今,中西文明亦如自然与人文。中国的价值理牲:人;西方的工具理性:钱。中西的异同亦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性。农耕民族:家、养;游牧民族:猎、杀;海洋民族:浪、掠。文学与科研,点、线的濡染与勾勒,都应是记住“世界利益,人类灵魂”。
老爸我是从乡下人——土、种植,到城市人——种植精神食粮,老农。我知土豪心态不是知识分子,更明白中庸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时势在发展变化中,好想女儿似星光观察我夜黑的不足。我在文前传给你看的《虎年说虎》一诗,一是应国外平台的友人之约而写,二是让女儿看看老爸的良苦用心。期望女儿比老爸强!!
作者简介:李犮模先生,男,194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绥阳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相继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作家班。曾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市文联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共60余部作品,译为多国文字,获省级以上奖20余次。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是当前中国最有诗人气质和诗歌才情的作家之一。
2022.1.18凌晨
组稿:安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