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 内容正文
  • 金青霞:早期容易养“废”孩子的五大教育误区
    时间:2023-12-11    来源:媒体联盟网    阅读:
      打印

    文 / 金青霞

    几乎每一个孩子一出生都具有成为天才的特质,就看父母有没有培养天才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有初中文化,他教不了别人初中以外的知识;如果一个人不会开车教不了别人驾驶的技术;如果父母的高度不够,也无法把孩子培养成更有高度的人,因为缺少天才的父母,所以,天才的孩子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虽然每个父母都很爱孩子,但是这里要说一句扎心却真实的话,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方法不当,一不小心把孩子养“废”了,哪些教育方法容易养“废”一个孩子呢?

    一、长期喂饭

    嫌孩子吃饭时间太长,太慢了,笨手笨脚地把饭掉得满地都是,担心饭粒弄脏地板难搞卫生,怕孩子吃不饱而长期给孩子喂饭。

    动物幼崽都有学会寻食觅食填饱肚子的能力,我们人类的孩子连动物都不如吗?我们有看到过父母不喂饭孩子一直不会吃饭而饿坏的吗?肯定没有,让孩子自己吃饭有很多好处:

    1、自己吃饭可以激活大脑机能,孩子会越来越聪明;2、从小自己吃饭手部灵活,上学后写字又快又好。因为孩子在一日三餐高频、持续、重复进餐中手的灵活度、手腕的力度、手眼协调都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炼;3、喂饭时,孩子往往三心二意,嘴在嚼饭而心在玩。宝宝自己吃饭就得盯着食物和餐具,利于养成做事专注的好习惯;4、喂饭时,孩子配合大人节奏,常常嚼不完全,消化不良,宝宝自己吃饭,自己的节奏自己把握,也许吃得慢一点,但是吸收好,更利于健康;5、他人喂饭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把吃饭变成一种负担,宝宝自己吃饭更有成就感才会爱上食物,爱上吃饭。

    如果孩子已经被喂坏了,从今天起做到五个不,不干预、不啰嗦、不催促、不嫌脏、不怕孩子玩食物。

    二、过度替代

    有的老人为了体现自己的重要性,有的因为过度的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事事替代、迁就、包办,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得妥妥当当的,把孩子服务得舒舒服服的。孩子的脑袋不用想事,手不用做事,完全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替代成长会造成以下影响:

    1、影响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2、不做事不活动让大脑机能静止,影响大脑发育;3、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会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4、造成孩子能力不足,缺乏意志力和创造力。

    老人者过分替代包办,把孩子养得什么都不会做,自理能力差,事事都要他人照顾,让孩子没有他就不行,然后理直气壮的认为孩子还小,舍不得放手,孩子离开他们就不行,会哭会适应不了。

    三、过度限制

    有的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的父母过度爱干净,不准孩子在地上爬,不准碰大自然里脏的地面,孩子的手衣服永远是干干净净的, 他们自认为把孩子照顾得很好,限制孩子去探索,这个不准摸那个不准碰,把家里孩子可以触摸的可以玩的自认为危险的物品清除干净,还认为自己很好的避免孩子遇到危险。这样是彻底剥夺儿童触觉发展的机会,孩子会有过度敏感、适应环境困难、过度挑剔、情绪暴躁、感统失调等很多问题的。

    所有的要求是限制,所有的限制是剥夺。儿童在早期在两岁之前经历得越多越好,所有的能力几乎都是在两岁之前发育的,父母在孩子早期不应该过度限制,而应该:

    1、尊重而不干涉,就是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就不要阻拦干涉,让孩子多一些探索,孩子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冒险都是对大脑的一种刺激,孩子需要有这样的体验才会更聪明;2、引导而不教导,引导孩子自己去体验去选择,而不是给孩子说教。比如,一杯烫的水不让孩子触摸孩子可能总想去触摸,引导孩子去体验一下烫的感觉,孩子知道危险以后就不会去触碰了。

    四:孩子太小,不用教,大了自然就会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不用教,大了自然就会了。因此,我们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他还小嘛,长大了就好了。结果呢,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做错了一些事儿,家长们又会说,你还小啊,都这么大了,怎么这么点事都不会呢?

    家长们总是认为刚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就是说,新生儿好像什么都不懂,而他的能力和素质却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凭空提升。这样的想法是相当错误的,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并不随着他的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提升,而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孩子各项能力的获得又有相应的关键期,这些关键期大多是在三岁之前,而且新生儿的强大远远超过家长们的想象。

    第一是婴儿的学习能力。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活动表现在胎儿末期,大约怀胎八到九个月的时候,这个时期孩子可以接受语言和音乐等外界刺激物的刺激作用,从而获得一定的经验。

    第二是婴幼儿的语言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前三年里也就是零到三岁这三年,就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也就是说人类母语复杂的程序在孩子三岁之前就已经掌握了。

    第三是婴儿记忆的发展。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儿是不记事儿的但事实是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又是胎儿末期,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具备记忆力了。

    孩子不懂事,懂事再教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孩子的成长,先有输入再有输出。孩子不是能懂的时候才教,而是教了他才会懂。如果我们因为孩子听不懂我们讲话而不教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说话,孩子就永远不会说话。

    五、过度看电视或使用电子产品

    人体有三大近端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有两大远端系统:视觉和听觉。儿童的发展规律是先发展近端系统,再发展远端系统。

    有的父母嫌孩子太好动,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以求得家里的安宁。儿童在学龄前,三岁之前,或者六岁之前,大量的看电视和玩手机,那就等于及早的把没有成熟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过早的激活,过早的使用。

    那就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两个系统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系统的功能是很弱的,就没有处理的能力,他就会采取异常的模式,这种结果就是把儿童远端系统提早开发,近端系统就会停止感觉处理。

    儿童本来在这个年龄段是需要发展好触觉、前庭和本体三个近端系统的。但是因为儿童大量的时间看电视,玩手机。他们的移动变少了,前庭刺激没有了吧!前庭是大脑最重要的功能区,所有智力超群、能力超强的孩子前庭都发展得很好。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或者坐在沙发上不动,触觉刺激会多吗?力量会有吗?不出去奔跑,不移动,没有力量,所以触觉、前庭、本体这三个近端系统将中断。

    这三大系统中断会不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肯定会,而且影响很严重,因为感觉统合这三大系统的能力是儿童一切能力的基础。

    视觉听觉没有成熟而又过早过度使用,会影响脑力智力发展,固化儿童思维,孩子不爱动脑筋不会动脑筋,会影响思维发展,影响视觉听觉功能,造成近视,视听功能障碍;影响儿童专注力;影响想象力创造力;会使孩子懒惰丧失学习兴趣。因此,6岁前的学前儿童教育不应该有多媒体出现在教室。

    早期孩子培养不好的大部分不是不重视教育孩子,而是之前没有认知,不知道那样做是错的。喂饭孩子会变丑健康会出问题会死吗?不会,那就喂呗!帮孩子做事孩子会变丑会失去健康会死吗?也不会,继续帮呗………所有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都不会变丑也不会失去健康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生命。孩子看起来还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只不过孩子的语言、脑力、智力、思维、专注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独立性、社交能力会受到到严重的影响。孩子这些重要的智能没有发展好不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但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简介:金青霞,学前儿童早期教育专家,耒阳市聪贝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青霞聪贝学前儿童综合智能培优教师教材总编。

    免责声明:本文为友情转发内容,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请阅读用户自行分辨,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看点推荐
    精彩内容荐读!
    看点推荐 精彩内容荐读!